那一片金灿灿

近些年来,北京的绿化植物,似乎不知不觉地从悬铃木变成了银杏树。
其实徐大夫是有些银杏树的情结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着大家做叶画,收捡各式各样的叶子时,总是很喜欢银杏树的叶子,不论是绿色的还是黄色的,像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子,做鱼尾、做裙子、做花瓣都恰到好处。
现如今,每每到了深秋,遍地金灿灿的银杏叶,配上红墙绿瓦,又是一番别致的景色。
活血化瘀银杏叶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是大有人在。徐大夫见过22岁的脑梗患者,也见过24岁的心梗患者,这都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而银杏叶的出现,成了披着中医外套的西药,被人们潜意识的认定为副作用小,还能活血化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典范。也因此,经常有人跑来问:“徐大夫,你说我能不能吃点银杏叶?”
确实,《中国药典》中明确记载了,银杏叶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而银杏叶片、银杏叶口服液、银杏叶胶囊、银杏叶提取物等以银杏叶为主要成分的制剂也被认定为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徐大夫很好奇,活血化瘀这件事,和白果有什么关系?
徐大夫,我最近采了好多白果!

前两天,不知来源何处,突然有好几位患者都跑来问:“徐大夫,我最近采了好多白果!”“徐大夫,你说我能吃点白果不?”“徐大夫,我现在每天吃几粒白果,听说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真的不?”
好吧,徐大夫对这件事,确实还有点迷茫,掐指算算,入了中医这行也有近20年了,自认为书看得不少,药用得也不少,白果能活血这件事,还真没明确听说过。
咱也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查阅了各种典籍,问了身边不少的同行和药师伙伴,但都对此表示摇头。
唯一记载略有一丝关系的,就是清代《本草再新》中,载其可以"补气养心,益肾滋阴。”但补气养心,和现如今联系出的“活血化瘀”,只能说都和“心”有点关系,细究起来这点关系都勉强。
啥是白果?

什么是白果?白果是银杏科植物银杏(白果树、公孙树)的干燥成熟种子。
这个季节,掉在地上,一片金光的圆果果,离近了闻起来酸臭酸臭的那个,就是银杏果。
每年10~11月,银杏果成熟,将其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去掉外部种皮,洗净,晒干,再除去硬壳,就是我们现如今在药店里或是餐馆里“西芹百合”这道菜里常见的黄黄的小果仁的状态了。
白果有毒

说起白果,有毒这件事其实已经在电视节目上看了很多次了。
今天和药师小伙伴请教,到底有啥毒?
听说里面有毒的成分包括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氰苷等等。
其中,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一类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烦躁、惊厥,甚至昏迷、呼吸衰竭等。
而氰苷通过酶或是自发水解,就变身成了氢氰酸,就是传说中微量即可致死的那种毒药。
好吧,虽然听起来很恐怖,但是也并不是无解:
白果内皮和绿色胚芽部分的毒性最强,泡在水中清理掉这部分可以大大减低毒性。此外充分加热,煮熟或是炒熟,就可以使得其中有毒物质该分解的分解,该挥发的挥发。
这也是为什么现如今白果可以入药、入菜的原因。
白果是药

白果是药材,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中国药典中载其味“甘、苦、涩”,性“平;有毒”,“归肺、肾经”,功能“敛肺定喘, 止带缩尿”,主治“痰多咳喘,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其味甘能补,味苦能泄、能降、能坚阴,涩能收敛固涩。从五味上来分析,确实能固肺气,敛精气,但实在与“活血”挂不上钩。
虽然和活血化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挂不上钩,但秋季养养肺,白果确实还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请不要误会,不是说白果能养肺,就可以每天抱着白果吃。
尽管我们有各种减毒的方法,但每个人的体质也各有不同,还需要让专业的中医师来帮您判断,是否合适使用。且中医也讲究配伍,单方长时间使用一味药物并不可取。

请您正确对待银杏树与白果,不要盲目取用,处理不当时,最少10粒白果就可导致中毒。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是银杏叶、三七一类单方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个不太靠谱的白果能解决的。疾病的发生,一定与我们的生活、作息、情绪等广泛相关,吃之一字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