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翀”的字形演变
“翀”由“羽”和“中”字构成。“羽”的字形演变简单,甲骨文金文字形都类似鸟兽羽毛,中间有横竖条纹,金文时下部出现独立的双撇,表示羽毛杆。楚系简帛时类似两把梳子,小篆时字形线条化,类似两把竖放的开口朝左的梳子,中间三撇类似梳齿。后来,字形演化简化,竖变竖钩,两撇变点提,就成了楷体的“羽”字。

“中”字甲骨文类似一杆竖插着的旗子,上下皆有代表旗面的“两撇”,朝右侧飘扬,中间椭圆形表示位于中间部位。金文时,下旗面朝左,上旗面朝右,中间实体圆,本义就是中间。楚系简帛时,省略了旗面,旗杆不变,中间变为空心大园,有了“中”字的雏形。小篆时为中间“口”加竖。后来再简化,就成了简体“中”字。

二、“翀”字怎么解释?
“翀”字从羽从中,表示在羽毛中间,风从下面吹动,羽毛就能轻盈地往上飞天。因此,“翀”的本义就是,向上直飞,相当于“冲”,一飞冲天之意。俗话里“鹄飞举万里,一飞翀昊苍”里的“翀”就是飞天之意。翀举,就是成仙飞升之意。翀举而去,就是成仙飞升离开了。翀举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引》中,原文为:“翀举轮回,二者均幻也。”大意就是说:“飞升成仙和死后轮回,这两者都是虚幻的东西。”

三、“翀举”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自长沙至桂阳途中杂诗》其一
[清代]陈锐
昨宿空泠岸,滩声枕上听。今看樟木寺,岳色眼前青。
云物犹潇洒,天人一杳冥。何因羡翀举,叩齿诵黄庭。
本诗作者陈锐,字伯涛,号袌碧,湖南武陵石公桥人,清末民初诗人,著有《抱碧斋诗集》。本诗大意:“作为借宿在空旷寒冷的河岸边的寺庙里,晚上睡觉时能听到河滩上的水浪声。早上起来,放眼看樟木寺,眼前山色一片青翠。白云缥缈徜徉,自在潇洒。天空高远,仙人行踪难以寻觅。为什么羡慕成仙飞升之事,紧扣牙齿诵读《黄庭经》。”

该诗首联描写夜晚环境,用滩声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空旷、孤寂。颔由近到远,从下到上,先写寺庙之景和周围山色,再写天空之景,突出白云悠悠,高远浩渺,引发诗人对仙人的联想,进而联想现实,把握当下,诵读《黄庭坚》。全诗通过对滩声、山色、白云、天空等景物的描绘,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仙人那种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之意。
四、“翀”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chōng
同音字:冲
部首:羽
结构:左右结构
五、结语
霞举飞升、翀举而去,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的梦想,从未断绝过。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摆脱当前苦难的迫切愿望,同时也充斥着人们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毕竟人世间如果美妙,无压迫、无剥削、人人平等,行踪心灵来去自由,无忧无虑,成为堪比仙境的人间圣地,人们哪会有飞升之意呢。希望有一天,世界大好,人人自由无忧,不羡鸳鸯不羡仙,永驻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