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当然是草原文化。广袤的草原形成了特有的器物文化和艺术形式,有别于黄河、长江文化。自古以来,耕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让草原上的民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风俗。
黄河文化。黄河流经内蒙古,形成了几字弯。因此形成了黄河中上游的漕运和农耕文化,依靠黄河渡口,成为各地客商的必经之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商旅文化。
森林文化。通常森林文化都归为草原文化范畴,但草原文化生产方式主要以游牧为主,而森林文化的生产方式则是以猎耕占主导地位。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习俗,文化元素和内涵都有很大区别。

以上三个是以自然环境来划分的,接下来的两个则从民族的层面来看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
第四个就是少数民族文化。草原的历史和风俗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最为突出的则是匈奴、鲜卑和契丹,因为曾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因而流传的史料和文化元素较为完整。
蒙元文化。之所以将蒙元文化单独来讲,是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远高于其他几个。蒙元文化从信仰体系到文化符号,相比其他少数民族流传更多,也更为具象。

除此而外,内蒙古还有长城古城文化、移民文化、三北区域文化三个体系。
内蒙古有着全国最长、建设时间最早、类型最齐全的长城,至今有遗址留存的古城100多座,长城和古城文化见证的是中原民族和草原民族冲突、融合的文化特征。
移民文化是内蒙古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内蒙古草原涉及了四次大的人口迁徙。最早的是秦汉时期,为驻守边疆而进行的人口迁徙;其次就是明清时期的走西口,以河北、山西、陕西人为主,来到内蒙古中西部开垦和经商;同时期内蒙古东部也迎来了以河北、山东人为主的闯关东;新中国成立以后,支边移民占了很大的比重,最典型的就是乌海市,此外包头也是重要的支边移民城市。

三北区域文化是因为内蒙古地跨东北、西北、华北,形成了以河套平原为主体的河套文化,以察哈尔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华玉文化源头。
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认知范畴,就能领略到内蒙古草原不一样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