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古时候,在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一带)有一位很有才能、很有修养的人,名叫许由。他居住在箕山,人们都很敬佩他。当时尧帝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尧帝对他说:“你看,天上的日月已经出来了,这时还不熄灭蜡烛的火光,它的光同日月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天上的及时雨已经降落了,这时还要用人工去灌溉,难道不是徒劳吗?先生很有才华,要是当了帝王,一定会治理好天下。如果让我继续占着这个帝位,我心里觉得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吧!”

尧帝要把君位禅让给许由,许由认为天下是靠高尚的道德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不是靠简单的禅让就轻易而举坐上帝王宝座的。他的观点与唐尧大相径庭,许由坚决推辞不受,连忙说:“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我再来代替你,这是为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占一根树枝的地方就行了,鼹鼠在河边饮水,顶多喝满肚子也就够了。算了吧,我的君主!我要天下干什么用呢?厨师在祭祀的时候,又做菜,又备酒,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掌管祭祀的人,并不能因为厨师很忙,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丢下手中的祭祀用具,去代替厨师做菜、备酒啊!你就是丢开天下不管,我也决不会代替你的职务。”说罢,许由就到田间劳动去了。
后来,尧帝派人要求许由担任九州长,许由感到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听了此话,怕污染自己的耳朵,就到颍水河畔洗耳。刚好碰见好友巢父来饮牛,问其缘由,许由将尧帝禅让天下的事诉说一遍,巢父听后便牵着牛到上游去饮牛去了,并说出一句话:“给你洗耳的池子一块饮牛,怕污了我的牛嘴。”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即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拒绝君位的许由被道家奉为楷模,《庄子》中先后八次提到过许由。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再次塑造一位无为而为、逍遥自由的许由。他认为“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然而历史上关于许由的记载不止于道家形象。比《庄子》早百余年的《墨子》曾说:“舜染于许由”。尧和许由的对话中,尧把自己比作爝火而把许由比作日月,可见许由是一位极为出色的部落首领。有说法认为自由拒绝君位是因为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经过深思熟虑而做的决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事到位,不可越位 。古时最著名的两个暴君,一个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杀了大臣关龙逄;一个是商朝亡国之君殷纣王,杀了叔父比干。这两位贤臣之所以被害,是因为他们都努力修身,尽心治国,以臣僚的身份去安抚君王的百姓,越位了,惹得君王不高兴。两位贤臣有高尚的品格,映照出夏桀和纣王的丑恶,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古时在官场上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进行着权力游戏,企图相互制衡。 在职场上人性同样不会改变。做事时,要为自己定好位。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心中有数。有的人觉得别人的事给他来做才能做好,才能表现一番,便抢别人的路。越位做事确实不是明智之举,往往出力不讨好。越位一方面会使被越位的同事感到愤怒和嫉妒,一方面很容易使自己做不好本职工作,遭到上司的批评。

“越俎代庖”一般会出现五种不好结局。一是决策越位:决策作为领导活动的基本内容,处于不同层次上的领导者其权限不同。有的决策可以由下级作出,有些则必须由上级作出。如果该上级做出的决策而下级却做了,就是超越权限的行为。
二是表态越位:表态,是表明人们对某件事的基本态度,一般与一定的身份相联系,超越身份胡乱表态,是不负责的表现,是无效的。一般说来,如果单位之间交涉问题,对带有实质性问题的表态,应由上级或上级授权才能进行。而有的人作为下级,上级尚未表态也未授权,他却抢先表明态度,造成喧宾夺主之势,陷领导于被动之中。
三是干工作越位:哪些工作应该由谁干,这里面有时也有几分奥妙。我们应该做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越俎代庖就会适得其反。有的人就是不明白这一点,本来由上级出面更合适的工作,他却抢先去做,从而造成干工作越位。
四是答复问题越位:有些问题,往往要有相当权威的人士才能答复,但是有的人明明缺乏这种权威,却擅自答复,这其实也是越位。

五是某些场合越位:有些场合(如同客人应酬、参加宴会)也应适当突出上级,有的人作为下属,张罗过欢,突出自己过多,也会造成越位。我们在处理与上级关系时,很有必要注意在一些大场合少突出自己,才能避免场合越位现象。在工作场合中,上级对员工来说,是关系重大的。他能使你节节高升,也可以给你小鞋穿,甚至炒你的鱿鱼。为了自己的事业有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就一定要学会如何与上级沟通,并能在沟通中让双方的关系正常、健康地发展。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越俎代庖”这句成语,用以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