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提到一个面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将300毫升的水装进100毫升的杯子里?
突然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没有特意建立一些思维结构,没有做一定的准备,那大概是会有些懵逼有些慌乱的。
你可能会想到很多答案,比如用三个100毫升的杯子来装,或者把水冻成冰,再把冰放到杯子里等等。
这些答案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都对。但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是基于自身的经验来分析问题,不一定能保证想清晰想全面。
而如果建立了结构化思维,套用一些结构框架来进行思考解答,答案虽不能说是标准答案(也不会有标准答案),但至少也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 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结构,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容易解决的部分。
我们来看看两种分析方法:
一、
拆解问题组成:
300毫升的水装不进100毫升的杯子的原因,无外乎有三个方面:
1. 杯子太小装不下了; 2. 水是液态的,会流动; 3. 外部环境因素,地球有重力。
如果我们尝试着从这三个方面去寻找答案的时候,实际上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结构:水、杯子和外部环境。
有了这个结构以后,就会发现,针对不同的结构,可以找到很多的解决方案。
1. 从杯子方面来分析: 可以考虑换个像气球一样的杯子。随着水倒进去,这个杯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或者干脆用三个100毫升的杯子,总之所有的办法都是解决容积问题的。
2. 从水会流动这方面来分析: 可以把水冻成冰柱,那么,哪怕是,500毫升的水也可以放到杯子当中去。
3. 从外部环境方面来分析: 地球是有重力的,那如果考虑把水和杯子拿到太空当中去,这时候没有引力作用,水变成水球,装下就不是问题了。
二、
用5W1H来分析:
1、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问题与本质,正常情况下,明显300毫升水是装不进100毫升的杯子的
2、WHY——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原因与背景
3、WHO——由谁来做,是做实验演示的人还是要去取水喝的人还是……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当水变成冰块后吗?当水变成气体之后吗?
5、WHERE——何处,在哪里做。普通地点?南北极?太空?……
6、HOW ——怎么做。针对不同的W,不同的情景,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以上就是一个简单的用结构化思维来分析问题的过程。套用模板,把问题拆解开来,然后逐个分析得出结论,不仅是能把事情想全,而且还分析得比较清楚。
这样的回答,会比单纯给出一个答案更有说服力。

